摘要:博賀鎮,地處南海之濱,是享譽全國的漁業重鎮。這是一方注入紅色基因的熱土,充滿著生機與活力。
茂名網訊 博賀鎮,地處南海之濱,是享譽全國的漁業重鎮。這是一方注入紅色基因的熱土,充滿著生機與活力。
麗日藍天,微風醉人。漫步在波瀾不驚的博賀漁港邊上,望著一排排如列兵般整齊停放的鋼鐵漁船,很難想象這里在72年前曾是解放海南島戰役的一處重要支前基地——解放軍第四十三軍128師384團渡海登島作戰前的駐扎訓練基地。
火紅七月,隨著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,一個塵封了70多年的紅色故事,一群英勇無畏的博賀漁民,重回大眾視野。潮漲潮落,奔騰不息的海水,無聲訴說著烽火年代的那段震撼人心的紅色記憶。
“英雄母親”率五子支援渡海戰
時光回溯到1949年10月中旬,解放軍第四十三軍128師384團駐扎到當時已解放的博賀鎮,部隊在征調漁船開展渡海登島作戰準備工作時,50多歲的博賀漁民梁間毅然作出了一個壯舉,她第一時間就把全家賴以為生的唯一一艘帆船獻給了解放軍,并且帶領五個兒子一起加入了服務解放軍渡海的船工隊伍當中。梁間早年喪偶,獨自一人將五個孩子拉扯大,經歷過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艱辛生活,她深感新社會的來之不易。
當時,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在逃竄前對沿海漁業生產進行破壞和摧殘,許多漁船已經殘破不堪,有的漁船則遠遁香港等地,還有部分漁民因擔心受到國民黨特務的報復而不敢獻出漁船,解放軍的漁船征調工作一下子進入了困境。
“海南一天不解放,我們沿海周邊就一天不安寧,大家就一天也過不上安穩日子。解放軍是為了老百姓而戰斗的,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們?”在梁間的感召下,在支前工作隊耐心細致的動員下,博賀漁民紛紛獻出自家的漁船,沒有船的則出錢出物,許多漁民踴躍應召成為了支前民兵、船工,解決了渡海作戰所急需的船只和船工問題。
作戰前,出于對梁間身體狀況等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,部隊首長原本不打算讓梁間參加第一梯隊的渡海任務。但被她毅然決然地拒絕了,“首長放心,我身體好得很,駕船技術也十分嫻熟,對海況也很了解,我也想為解放海南島出一份力。早一天打下海南島,我們就能早一天過上安穩日子!”梁間的五個兒子也要求隨同參戰,“首長放心,我們一定會保護好我們母親的!”母子幾人其心之誠、其意之切,令人為之動容。在他們再三堅持下,部隊最終允許了其參戰請求,并指派梁其萬、冼振喜兩名博賀當地的得力船工協助駕駛渡海帆船。
梁間所支援的第四十三軍128師384團是渡海作戰的第一梯隊?!俺霭l之前,母親一再叮囑我們五兄弟,這是一項非常光榮的使命,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要臨危不亂。那時候我只有15歲,經過母親的一番教導,就淡定很多了?!?7歲的老人,向記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依然記憶猶新。說到動情處,他的眼角還閃爍著淚光。
1950年4月16日,大規模渡海作戰吹響號角,第43軍副軍長龍書金、第128師師長黃榮海、政治委員相煒、參謀長孫干卿等率領第一梯隊,分乘181艘帆船,于當天19時40分,由雷州半島徐聞以南之三塘、海珠港一線與第40軍主力并肩起渡。
4月17日凌晨三點多鐘,梁間駕駛帆船越過狂風巨浪,勇往直前,抵達海南島臨高角海域。臨高角地勢十分特殊,淺灘向海延伸1米多后,地勢陡然變成深海溝,水深急劇變化,導致了此處浪高風急,一般小船根本無法招架得住。渡海登陸作戰時,許多小船都被這巨浪吞噬,永遠地沉沒在了瓊州海峽。
梁間所駕駛的帆船雖然船體較大,也幾次險被風浪掀翻,因其技術高超,再加上梁其萬、冼振喜兩個人的協助,牢牢把住船槳,他們的船才安然無恙。當他們看到有些戰士、船工浮出水面,很快就被大浪吞沒,心里說不出的難受。但梁間毫不畏懼,還大聲鼓勵其他戰士和船工:“同志們,快上岸消滅敵人!解放海南島,為他們報仇!”大家同仇敵愾,齊心協力,終于成功搶灘登陸,成為渡海作戰第一梯隊中第一艘登陸的船只。
漁民父子英勇參戰獲嘉獎
在這次渡海作戰中,博賀鎮涌現出許多像梁間一樣深明大義的漁民,他們心懷滿腔愛國熱情,冼輝志便是其中一位。他是第一批報名支援解放軍渡海作戰的船工之一,并捐出了自己的漁船?!澳転榻夥藕D蠉u出一份力,做一點事,我感到十分光榮!”在冼輝志的帶動下,其子冼振興也獻出了自己的漁船,加入了支前隊伍。后父子倆隨同部分解放軍到湛江開展海練,積極協助解放軍掌握水性,傳授駕駛船只、鳧水、抗浪等技術。
在一次海練中,冼輝志所在船只一名負責指揮的連長因為不懂水況要冒險下水,冼輝志當即進行勸阻,但他不聽勸告,還動手打了冼輝志。部隊首長了解到有關情況后,立即對該名連長進行了嚴厲懲處,并準備了一桌豐盛飯菜宴請冼輝志,給其賠禮道歉。冼輝志父子深受感動,“這要換在國民黨(的部隊),根本想都不敢想!”這也更堅定了父子倆支持解放海南島的信念。
當時副軍長龍書金所乘坐的指揮船便是冼振興的帆船,由冼振興擔任船長。渡海作戰中,一名指揮官在船艙外被子彈擊中,冼振興不顧安危,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將其背進船艙。
冼振興的后人至今珍藏著這張由四十三軍頒發的獎狀。
成功登陸海南島后,冼振興身背十多枚手榴彈,手持長槍,加入了解放軍追殲逃敵的隊伍。解放海南島后,他又與父親在島上停留了2個多月,專門為解放軍運送糧食等物資。因表現突出,作戰勇猛,后來被評為了“渡海作戰功臣”。
冼振興的后人至今珍藏著這張由四十三軍頒發的獎狀,它不但見證了冼家父子支持解放事業的熱情與奉獻,而且也真實記錄了那段珍貴的歷史。
善用紅色資源促進高質量發展
百年征程波瀾壯闊。解放海南島戰役是英雄的人民解放軍在黨的領導下,創造的“木帆船打敗軍艦”的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。而這奇跡的背后離不開無數個像梁間、冼輝志、冼振興這樣置生死于度外,不計得失支持解放事業的漁民。隨著歲月的流逝,他們當中的許多親歷者早已不在人世,但他們將被永遠銘記。
歲月更迭,百年巨變。在博賀這一方欣欣向榮的熱土上,當地人民憑著智慧和實干,續接書寫著奮進發展的篇章,該鎮先后獲得全國重點鎮、全國千強鎮、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、廣東省旅游風情小鎮等榮譽稱號,是南中國海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。
當前,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博賀鎮深入開展,該鎮黨委組織相關人員通過查閱史料、走訪當事人等方式,繼續挖掘好博賀漁民支援解放軍渡海作戰的紅色資源,進一步開展宣講活動,弘揚愛國精神,傳承紅色基因,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,并把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融入經濟社會建設中,推動全鎮高質量發展。
總有一種力量無堅不摧,總有一種精神催人奮進。博賀漁民支援解放軍渡海作戰建立的功勛將永垂不朽;博賀漁民用博大情懷,豎起一座巍巍豐碑,將永遠屹立在南海之濱,激勵著后人前行。
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朱培斌鄭坤慧溫國
通訊員楊承志 汪景牡鄧賢泰
編輯:李慧敏
初審:許 泰
終審:楊永新
報料熱線:13828680359 ; 投稿郵箱:6638658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