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,意味著暑去涼來、秋天將至。
醫生提醒,防暑和除濕仍是養生保健的主題
茂名網訊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,意味著暑去涼來、秋天將至。但伏天還沒過去,所以常常是“秋已立,暑難消”,此時人體內積蓄的夏季濕熱還未完全散去,容易導致氣陰兩虛。另外,立秋后早晚寒氣漸盛,體質虛弱的人容易寒氣侵體,也易引發多種疾病。就立秋后需要注意的問題,茂名市婦幼保健院的梁醫生提醒市民,防暑和除濕仍是養生保健的主題,同時要注意養護脾胃。
早臥早起
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,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。此時養生,應以養收為原則。與夏季“夜臥早起”不同,立秋過后應開始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”。早臥可順應陽氣進行收斂,早起則使肺氣得以舒展,一斂一舒更有利于人體平衡。
梁醫生告訴記者,如果保持夏季作息,晚睡早起,人很容易倦怠、乏力、納呆,所以保證充足睡眠,是養精蓄銳,補充人夏季虛損的最佳保障。秋季適當早起,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,對于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。一般來說,秋季以每晚保證7-8個小時的睡眠,午睡20分鐘左右是最為合適。
不忙貼膘
立秋雖占了一個“秋”字,但天氣并未完全轉涼,高溫纏綿,人也極易倦怠、乏力、納呆,此時并非貼秋膘的好時機。因為,經過整個炎夏,人的胃口還沒有徹底恢復,此時急著貼秋膘,肯定是不合適的,太多的高蛋白食物并不容易消化,反增脾胃負擔。梁醫生說,為貼秋膘大吃大喝,不是養生,而是傷身。從養生角度來說,立秋后喝蜂蜜水有潤肺祛燥的效果。
拒絕受涼
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“春捂秋凍,不生雜病”的養生諺語,不過,“秋凍”不能簡單地理解為“遇冷不穿衣”。立秋時節,人體陽氣仍處于頂峰狀態,血管處于擴張狀態,一旦著涼,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。
梁醫生表示,立秋之后,溫差大,中午熱,早晚涼。加之季節變換人體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,稍一著涼,就容易患感冒。因此,要根據氣候變化,適當增減衣服,以免身體受涼,傷風感冒。
勿忘除濕
立秋后天氣仍熱,雨水多發,人體也仍然會受到濕氣困擾。此時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殘留之濕,致使脾傷于濕,人就可能出現飲食不化、惡心嘔吐、腹痛便溏、體弱倦怠等一系列消化系統癥狀,甚至可能為咳喘病癥種下病根。
因此,梁醫生特別提醒大家,立秋后貪涼須有節制,切忌猛吹空調、過吃冷飲。同時要謹防“秋瓜壞肚”,盡量少食瓜類蔬果,以避免胃腸道疾病。平時可多灸大椎,關元,神闕,足三里等穴位,不但有助于調理脾胃祛除濕邪,也有利于陽氣提升,減少秋燥的癥狀。
適當運動
立秋之后,天氣逐漸變涼。三伏天的悶熱逐漸減退,是運動的最佳時節。跑步、爬山都是不錯的選擇。跑步能增強血液循環、改善心臟功能。同時,還能改善腦的血液供應和腦細胞的氧供應,避免腦動脈硬化,使大腦正常工作。
梁醫生表示,立秋后早晚溫差大,隨著山坡高度上升,空氣溫度遞減。這個時節爬山,可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處于緊張狀態,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,對心肺功能也有很好的鍛煉效果。除了運動效果佳,上下山過程中,也能夠增減衣物,適應立秋后溫度變化。
由夏入秋,三類人群需格外注意保養
第一類:脾虛患者。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欲不振、肢體倦怠、乏力、時有腹瀉、面色萎黃,這類朋友進補前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,可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。
第二類:胃火旺盛者。平素嗜食辛辣、油膩之品的朋友,日久易化熱生火,積熱于腸胃,表現為胃中灼熱、喜食冷飲、口臭、便秘等。這類朋友進補前要注意清胃中之火。
第三類:老年人及兒童。由于消化能力較弱,胃中常有積滯宿食,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。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,不妨適量吃點消食、健脾胃的食物。
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珍珍
編輯:李慧敏
初審:許 泰
終審:楊永新
報料熱線:13828680359 ; 投稿郵箱:6638658@163.com